走进泰州(三)
□章海耘
黄桥是泰州的最后一站。对黄桥的最早认识是电影《黄桥决战》,片中陈毅与粟裕的形象深入人心。当时,陈、粟二人指挥新四军5000余人,打败了一心想要报仇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十万大军(韩于1931年进攻苏区,被陈毅俘虏)。当然,由于陈毅的三进泰州统战工作做得好,造成此次战斗打仗的人少,看的人反而多。韩德勤部队真正参战的人不多,大约不到三万,而李明扬、李长江的四万大军,陈泰运的税警团,包括泰兴、扬州赶来的日军都作壁上观,都想从陈、韩两败俱伤中得利,结果是韩德勤部队一个旅长自杀,一个军长淹死,被俘虏一万多人,大败而归,从此一蹶不振,这是陈、粟指挥的经典之战。从此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站稳了脚跟,三个多月以后的皖南事变,和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这都得益于黄桥战役的胜利。粟裕也因此一战成名,战神司令名扬天下,越战越勇,五年后在此地指挥过七战七捷。当然,黄桥战役的胜利也离不开黄桥人民的支持。黄桥战役期间,黄桥人民自发组织支前活动,众多黄桥人挑着烧饼送给新四军。当时,镇外是战火纷飞,镇内是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从此,一曲《黄桥烧饼歌》在炮火中诞生,从大江南北一直唱到了长城内外,黄桥烧饼也因此名扬天下,并且还在1949年入选了开国大典的国宴,毛主席也盛赞“黄桥烧饼好出名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泰州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名人倍出,古有施耐庵、李汝珍、郑板桥等,今有梅兰芳、丁文江等等。到泰州为官和与泰州有关系的古代名人有滕子京、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岳飞和孔尚任等,众多名人或生于泰州或游于泰州或寄寓于泰州,为泰州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当然,现在最有名气的,是从泰州走出来的一位青年现在已经走上共和国的管理工作岗位。
当我离开泰州,回头再看泰州的时候,只是感觉到真是一座江北水城,城市因水而活,水因城而名,更因为历朝历代一些名人或出生于此,或小住于泰州,使得泰州在苏中地区名声鹊起,正如唐朝诗人李嘉祜所写到:“万里边江次,孤城对海安。朝霞晴乍雨,湿气晓生寒。苔色侵衣桁,潮痕上井栏。”
(连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