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都采风记(下)
○盛浩
(接上期)
两千多年前,李冰修筑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灌溉着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亿万亩良田。因都江堰而得名的城市在成都的西边,这里是川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地,遥望西边,可见一座座雪山泛着银光。如今都江堰是来成都必去的地方,国家5A景区,站在半山腰的秦堰楼,可观都江堰的全貌,岷江在此奔流而下,形成一座分水岭。都江堰设计科学,可保成都平原旱涝都有水灌溉。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新建二王庙里有李冰的雕像,后世人对他永久铭记。南桥北桥,遥遥相望,桥下水流湍急,整个都江堰景区浑然天成,是其他人造的景区无可比拟的。
虽然没有去成都的大熊猫基地,我们一行有幸见识并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这里出土的几千年前的各种文物,如青铜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四件镇馆之宝,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张爱萍将军说的“沉睡几千年,一醒惊天下”,是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最好的评价。三星堆博物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设计建筑堪称完美、独特、气势恢宏。馆内布置的文物,独具匠心,给参观者了解古代的文明,又有一种美的享受。我们都惊叹不虚此行,把我们的采风推向了高潮。我曾去过埃及开罗参观过埃及的博物馆,它应该是埃及这个文明古国的精华展览,展出的文物也很有特色,但它的博物馆的建筑与面积,文物的陈列等,都无法与三星堆博物馆相比。
傍晚时分,我们游览了成都有名的宽窄巷子,这是两条平行的古街,一条宽,一条窄,相距不到五十米,巷子里都是成都的小吃、特产和特色的礼品店,很有文化气息,巷子里还有黄包车可供游客乘坐,喜欢拍照的,这里处处是景,美女随处可见……
这次采风让我欣赏领略了重庆成都的美景,新面貌、新气象,巴山蜀水的大好风光,让人久久难忘。
(连载结束)
青铜时代的冥想(下)
○陈卫星
(接上期)
事实上,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其作为冶铜的重要原料很早就被记录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据战国时的《管子·地数篇》记载:“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铅锡赤铜。”目前在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岭、安徽铜陵等地都发现了商周的采矿遗迹。铜绿山古矿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铜矿遗址。1973年,由于探矿时发现了古代凿矿石的大铜斧,经炭同位素测定,铜绿山古铜矿开采年代始于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小乙时期,经西周、春秋战国,直到西汉,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南唐李煜给大冶建县时取地名即含“大兴炉冶”之意。
青铜采冶业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生产实践中渐渐被认识而产生的。最早的采矿业是从地表挖掘开始找矿的。当他们发现矿脉或矿带向深部延伸的规律时,人们创造了从地面向地下挖掘竖井,并由竖井底部向四周开拓巷道以寻找矿石和采掘矿石的方法。有时人们在巷道中发现深部还有矿石,于是又从巷道中向下挖竖井,这种井并不直接通向地面,所以人们称之为盲井。铜绿山采矿深夜已达井下六十多米,这在古代已属非常先进。用这种方法采掘,一般在井巷中用木质的框架作支护,以防止周围岩石坍塌。他们用榫接或搭接法制作的框架,有效地承受了巷道的顶压、侧压和底压,可以确保坑下采掘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从地面下较深的地段掘取矿石,比起露天采矿省工省时,是一个进步。在大冶铜绿山,露天采矿与坑采这两种方法均已采用。而且解决了采掘,坑道运输和提升三个技术难题。从堆积的矿渣推算整个矿估计有十五万吨的铜产量,提取挖掘出的成品化验后发现铜含量为93%以上,叹为观止。
观看西周地图,大冶处于中原王朝南部,已非王朝核心掌控区域,早时属百越的一支扬越的地盘,扬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最初在湖北江西一带。而青铜作为战略物资,即可铸造代表权力的鼎,也可用于兵器制作,自然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商周境内不产铜,因而铜的贸易路线必须保持畅通,因此大量姬姓世族被封在铜绿山临近区域。随国是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曾为国姓,曾侯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立国之初的随国便是周王朝在江汉地域控制铜资源运输的重要据点和遏制楚国等南蛮扩张的重要诸侯。曾侯乙墓出产这么多青铜制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楚国早期非常弱小,约在公元前1030年,熊绎受封为子爵,楚国始建国。这时的楚国不过五十里地,版图大概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淅川县,国贫民困,连建国祭祀大典需要的祭品,都只能偷隔壁鄀国人的牛。周楚关系比较复杂,并非单纯的君臣关系,反而更像独立的两个国家。周王室强大时,楚人依附周王室,但比周朝诸侯国更为独立;周王室衰弱后,楚人就有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公元前八世纪,周王室日渐衰微,天下动荡不安,混乱的局势让楚武王熊通看到了楚国崛起的希望,控制拥有丰富铜矿资源的铜绿山,成为楚国的首要目标,两次伐随,都以楚军失败告终,年迈的楚武王率领大军,踏上第三次伐随的征途,战胜随国,大冶铜绿山也纳入了楚国的势力范围。青铜的力量最终推动楚国成长为一个席卷江汉的强国。
随着中国北方铁器的生产,楚国亦未完成统一中国的愿望而消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纵观历史,先进的生产力总能推动人类进步,但也能给人类带来血腥与杀戮,青铜器如此,铁器冷兵器时代亦然。青铜的锈迹冥冥中也在警示世人,历史总是在斑驳中前行。
(连载结束)
千年智慧都江堰
○陈怡
在华夏大地的西南一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是川西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水利工程的传奇。自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以来,两千多年的时光悠然而过,它始终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滋养着天府之国,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川西人民。
登上秦堰楼,俯瞰都江堰,细细品味它的每一处构造,每一个细节,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水利工程深刻的理解和卓越创造的见证。滔滔岷江之水在鱼嘴前被巧妙地一分为二,外江排洪,内江灌溉,这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蕴含着无比精深的科学原理。飞沙堰的设计更是绝妙,当洪水来袭,多余的水量携带者泥沙从这里排出,内江却依然保持清澈。宝瓶口如同瓶颈般控制着内江的进水流量,使这片土地既免受洪水的肆虐,又得到了充足的水源滋养。
都江堰是一座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杰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的风雨并未侵蚀它的根基,朝代的更迭没有使它荒废,它像一位默默守护的老者,用它的身躯捍卫着天府之国。
我无法想象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李冰父子和无数的工匠们,是以怎样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或许这就是都江堰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