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月2日至5日,公司组织本报通讯员前往重庆、成都采风。大家回来后热情高涨,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这次采风的感受。现遴选部分文章刊登,以飨读者。
人杰地灵天府国
○乐游
11月上旬,随《物友报》采风团来到成都及周边地区,虽然时间短,但也感受到了天府之国的独特魅力。巴蜀大地的人民诚朴刚毅、智慧勤劳,土地肥沃、风光秀美,真是一片人杰地灵的美好土地。
在都江堰景区,看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耗时经年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通过分水灌溉、引水泄洪,一举改变了成都平原早先干旱时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洪涝时泛滥成灾,大地一片汪洋的局面,建成后水患被完全治好,成都平原的千万亩良田得到充分灌溉,“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千里沃野、地美粮丰,巴蜀大地也由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并且设立“堰官”、制订了每年维护整的“岁修”制度,确保工程长久运行。历朝历代均延续这一制度,确保了工程历时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依然能完好使用,发挥作用。在治水过程中,李冰父子创立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方针,筑造鱼嘴四六分水、飞沙堰二八排沙、宝瓶口对河水限流,以及用三脚木架杩槎挡水筑堤、竹笼装石头沉江拦截河流、石马卧铁作为每年维修淘沙的标准等等,是巴蜀人民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当我静静地站在都江堰分水工程鱼嘴的最前端,望着滔滔江水如千军万马迎面奔涌而来,被鱼嘴一分为二后,左股在外江继续滚滚而去,右股平静地流入内江,再流经数条支流河道,滋润着整个成都平原,不禁感慨这个工程的巧夺天工、奇思妙想。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李冰父子治水的场面,他们时而加入百姓队伍夯石垒土、修坝筑堤,时而指导工匠凿石修篾、制造工具,时而通宵达旦伏案执笔、苦思冥想,时而灵光闪现思路豁开、奋笔疾书,深深觉得有一代又一代才智过人、坚韧不拔,一心为民造福的前辈真是我中华民族的幸事。
在三星堆博物馆所见所闻又是大受震撼,出土的一万七千余件文物包括了金、铜、玉、石、陶、贝骨等材料,据考证这些文物至少距今三千年以上,特别是几件国宝级的青铜大立人、通天神树、黄金面具等,制作考究、工艺精致,上面的饰纹图案复杂精美、别具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在象征王权神权的金杖上,直径2.3厘米、长度不到半米的范围内刻有三组图案,其中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并且重复的图案基本一致,说明制作工艺水平较高,是高度文明的产物。“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之神秘奇特在于全部文物上没有任何的文字,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疑问的同时也萌发了大量的想象,譬如,这些蜀人先辈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独特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未解之谜值得深入研究,但三星堆遗址和文物的出土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古人的超高智慧,让如今的我们引以为傲。
四川人酷爱吃辣和打麻将,成都街头火锅店和麻将馆随处可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养成了四川人豪爽干脆、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性格。“巴适得很”,成都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这句话,人杰地灵、神秘美丽的天府之国也是一片舒适宜居之地。
青铜时代的冥想(上)
○陈卫星
最近去四川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看到了神往已久的高三米九六的青铜神树,高一米八的青铜大立人和高一米三一宽七十一厘米的青铜大面具,这些器物很有诡异感,代表了三千年前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让我似乎穿越了时空,非常震撼。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五千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文化开始形成于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四千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最初是小型工具或饰物等形制,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其中尤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象征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三件青铜鼎被公认为“旷世收藏”,即后(司)母戊鼎,子龙鼎和大盂鼎。而陕西宝鸡一地在晚清就出土了四大国宝级的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和虢季子白盘。这一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包括炊器、食器、酒器、乐器、车马饰、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很多器物也成了历史学家,文字学者和书法家的知识宝库。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并逐步被铁器,漆器等取代。
青铜到底是什么金属呢?这里不得不从冶金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铜有紫铜、黄铜、白铜、青铜的区分。其实是纯铜与铜白金的区别,以及冶炼时温度的不同而形成的铜的材料性能上的区别。紫铜是纯铜,呈紫红色,也叫红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电线电缆一般由紫铜制造;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常用于制造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白铜主要是铜和镍的合金,硬币往往由白铜制作;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七百至九百摄氏度之间,比紫铜的熔点低。由于青铜具有高强度和低熔点,铸造性能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所以用青铜铸造器物经久耐用。
大量青铜器的发现主要在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和发源地,陕西、河南等处青铜器的大量使用有其历史原因,但远离中原文化核心区域的随国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四川三星堆青铜文物,以及楚国崛起后青铜大鼎的铸造,则让我深思一个问题,这么大的青铜用量是在哪儿开采冶炼的呢?
重庆成都采风记(上)
○盛浩
“巴山蜀水,处处美景,身临其境,养眼生情”。月初去了一趟重庆、成都,所到之处,大开眼界,亲身体验了一场巴蜀风情之旅,给我的晚年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庆的气候显然比浙江热,穿件单衣足够了。重庆之旅的第一站是李子坝,也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一边是嘉陵江,一边是山坡,可以看到半山腰有两条轻轨,闻名全网的景点轻轨穿楼就是指这里。可以看到一列列的轻轨从远处驶来,到此处就开进了大楼里。大楼里有轻轨站,从下往上看,真有一种似在云里雾里的感觉。
然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重庆著名的景区洪崖洞。洪崖洞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相比,更有特色,一层一条街,街上都是重庆特产,从底层到上面十一层,可以坐电梯,出来后更是另一番景色,可以居高望下,俯瞰重庆的江景。穿过马路,便是重庆的市中心解放碑广场,巨型霓虹灯广告牌上“我在重庆”四个红色的大字吸引着我的眼球。周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堪比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时代广场。晚上,我们在朝天门码头登上豪华游轮夜游长江与嘉陵江。朝天门码头是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以前交通不发达,到重庆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因此,朝天门码头的名声很响。游轮在江上缓缓而行,一座座大桥横跨大江两岸,气势磅礴。两岸一幢幢大楼灯火通明,五光十色,位于两江交汇处两百五十米高空的来福士水晶连廊,横跨四栋高楼顶部,真乃中国唯一。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渣滓洞、白公馆。知道这个两个名字,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红岩》这本小说中了解到的。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渣滓洞和白公馆是国民党政府关押政治犯的两座监狱。“歌乐山下黑铁牢”说的就是这里,现今已辟为两个旅游景区,供人参观,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遗憾是现今的年轻人,也只是走马观花,不会有太深的印象。
下午,导游带我们去重庆的另一个网红打卡地——鹅岭贰厂文创公园。这里解放前是一个国民党的印钞厂,墙上的铁铸厂牌依旧,几座老房子,一块不大的地方,现今被改建得很有特色,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各种时尚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古色古香的街道适合照相留念。找个地方坐一会儿,品一杯咖啡,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在重庆的最后一站是磁器口古镇,一条条老街,古色古香,各种重庆、四川特产,琳琅满目,人气极旺,跟我们江南的水乡古镇相比,毫不逊色。给我的感觉,重庆不愧是中国西南第一大都市,既古老又现代,让人留连忘返。
从重庆乘高铁仅一个小时就到成都了。趁时光尚早,我们先到成都的锦里一条街走走看看。这也是一条老街,两岸商铺灯火通明,游人熙熙攘攘。逛罢锦里,我们找了一家成都有名的火锅店,到四川怎能不尝一下火锅?虽说又辣又麻,但毕竟是正宗的四川味,值得体验一回。
(未完待续)
仰望古代文明的神秘魅力
○钟华
我有幸前往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刚进入三星堆博物馆,我就被展厅内巨大的鸟图腾圆环所吸引,一下就仿佛穿越到了数千年前,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古蜀国。
三星堆古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年至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证据之一。三星堆文明主要以其独特的青铜器、高超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在参观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这些古老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与先辈对话的桥梁。它们让我们明白,文明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创新,而我们人类的聪明智慧正是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第一次看到那些造型奇特的青铜人像时,我被深深震撼了。仰望着这些人像(面具)高鼻深目、表情既夸张又肃穆,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难怪有人戏称之为“外星文明”。它们不仅展示了古蜀人高超的铸造技艺,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追求。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镇馆文物,都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对于它们的用途之说,尤其是那根黄金权杖,象征着古蜀国的王权与信仰,又或有其他的妙用?至今让人百思不解、众说纷纭。这也让我对古蜀人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仪式充满了好奇。这些镇馆之宝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巴蜀文化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深刻地体会到古代文明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现代人精神的寄托。每一件文物的发掘和修复都耗费了考古工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青春和心血,向其致敬!而三星堆文明的神秘面纱尚未完全揭开,这更加激发了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作为现代人,我们有责任继续深入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真如张爱萍将军所说的“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那样,让人惊叹感慨。
我们要仰望,我们更要传承。
文化园地:秦堰楼俯瞰都江堰/游子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