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孩子留出一些空间
——《给童年“留白”》读后感
○邓红艳
利用暑假闲时,我阅读了《给童年“留白”》(作者胡华)一书。
在这所幼儿园中,园长、老师和孩子都在生活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就像他们一直坚守的 “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在书中,我读到百草园的孩子们被无限尊重,获得爱和温暖,体验到“自我实现”,有百宝盒、闲话小屋、太阳日、云朵日等真正属于儿童的活动;观察、记录、倾听、思考……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每周五的“畅游日”,这是孩子们特别期待的日子。他们用矿泉水制作“水床”,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搭建城堡,以演绎经典的故事开启一场有趣的实验……在这一天里,孩子们的天性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如一股清风悄然进入我的脑海中,沐浴着我的心灵,让我陷入无限的思考中。
“百草园”这个名字不禁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谁能想到这么具有诗情画意的幼儿园“小名”竟是孩子们想出来的!从幼儿园的命名开始,便树立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主人翁的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起集体的归属感,从而敢于、乐于、善于做选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家似乎都知道秋天的变化是树叶黄了,但这个过程只是通过文字看到了,通过眼睛感知到了,并没有多感官参与,用心感受秋天的符号和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可是儿童学习的有序性恰恰是以“无序”的状态开启的,于是让孩子去玩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游戏,如扔树叶、撕树叶、趴在树叶队上……这样的“无序”本身带有情境性,儿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也是从有序学习的开始。
正如书中所言:“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有自己的情感,儿童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他们天性中的真善美一直引导着他们的学习、社交和生活。这也要求我们不要以成人的视角俯视孩子,尝试把自己变“小”、变“弱”,适当后退一步,我们可能会发现每个孩子自己的生活逻辑。
儿童有自己的情感,他们会把自己的喜怒哀惧直观地表达出来,但是,他们又不像成年人想象的那样不成熟,他们有自己对于规则和公平意识的理解。我们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我花了多长时间,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互动?
童年给我们的回忆应该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或者记忆深刻的。孩子的这张白纸,也应该在童年时期交给他们肆意地涂抹和勾勒。但是无尽的外在压力已经把这张白纸充斥得密密麻麻,以至于孩子没有时间和空间欣赏外面的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妨给孩子留出一些空白,让他们有权利、有机会肆意地描绘童年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