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解读
□陈卫星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有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组成,落款中往往反映正文文本作者及内容的标题、后来的书写者姓名和书写时间。虽然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也偶尔有用公元纪年来表达,但古代大量经典作品中还是以干支纪年法来落款。所以书法学习者了解一下干支纪年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天干纪年法由天干和地支两部分组成,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相配形成六十个组合,比如甲子、乙丑等,每个组合代表一年,六十年形成一个甲子轮回。今年岁在甲辰,明年就是乙巳了。如此类推。
干支纪年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据说,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商朝第三十代国王)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被认为是官方正式确认的第一个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被溯推为黄帝纪年的开始,被认为是第一个甲子年。
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天干和地支的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寓意,具体如下:
甲,象征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轧也,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着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滅)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公元纪年法的任何一年都可以用公式计算出干支,但比较繁杂。但由于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所以古代书法作品中的纪年还得根据原作作者的出生时间和时代背景去考据具体的公元年份,这也是干支纪年的一大缺憾。如今的书法作品落款中仍沿袭此纪年方法也是无奈之举,只能说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