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有海也有盐
○李全
海盐县离我很远也很近。说是远,因为我老家在四川,以前从未去过海盐,说是近,我现在又居住在两者之间的湖州,相距一百公里。此前,我曾多次路过海盐,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去其他地方,却从未真正踏上海盐这块土地。
在一个饭局上,朋友说海盐要举办一活动,主要佳宾有著名作家余华,他正在组织湖州的作家过去参加这个活动。余华是我的偶像,如果有机会见面,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因当时酒足饭饱,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几天后,朋友竟然约定了出发去海盐的时间。这才想起自己对海盐竟然一无所知,便抓紧时间在百度搜索关于海盐的人文来。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海盐只是一个靠近海边的小城市,其历历史悠久,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拥有六千余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两百多年的建县史,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千年古县”。当然海盐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像徐用仪、钱陈群、黄燮清、彭孙遹等,当代更有三大名人,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步鑫生、著名作家余华等。这就更加让我走近海盐的欲望。
那天中午,我终于如愿以偿前往海盐。来到海盐后,一文友说她竟然不知道海盐靠海还有盐。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汉,吴王濞置司盐校尉于马嗥城,煮海擅盐利。”当时海盐和江苏的盐城为我国南方两大产盐中心。所以说,海盐不但在东海最边上,紧靠杭州湾,其历史上盛产食盐。
因为写作的缘故,我在海盐有不少文友,大家在一些会议上见过,相互加微信,聊得最多的不是各自地方的人文或历史,而是文学。因为文学,大家走到了一起,聊到了一起。所以,到了海盐,自然少不了文友的接待和安排。
文人都是豪爽的,不止在写作上,在喝酒上也特别豪爽。既然大家难得相聚,喝酒是避免不了的。酒过三巡,话不多的我此时话也多了起来,仔细地向文友打听关于海盐的故事。文友特别能说会道,说了好些关于海盐的典故、人文历史,最后他说海盐人就像海一样,也像盐一样。文友的话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反正醉意上来了,也懒得去理会。但真正让我想明白这句话是第二天一早上去看日出的时候。
到了海盐当然要观日出,所以,我们一早就出发到了海边,结果早了一个小时。在我等待看日出时候,只见海岸线一片漆黑,不远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灯光若隐若现,像一支飞出去的火箭,最后消失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而海风吹醒了我们的意识,海浪扑打着海堤,可以让人自由遐思,感受海风海浪。
随着太阳冉冉升起,海平面一缕红线,一片霞红,最后是刺眼的火球,再看看海浪,再感受一下海风,再想想文友的话:“海盐人就像海一样,也像盐一样。”
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海盐人的胸襟就像海一样宽广,人也像盐一样,因为百菜无盐不成菜。而盐是菜的最基本调味品,海盐人就像这种调味品一样。
在此时,我也想通了,为什么海盐会出那么多的名人,会有那么多的成就,或者就是因他们有像海一样的宽广胸襟,像盐一样甘愿做别人的调味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