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与历法
□陈卫星
元旦已经过去,春节马上来临,又要过年了。
说到元旦,不得不讲讲历法。大家都知道日历有阴历和阳厉之分。阴历最早开始时叫“黄历”,相传是由黄帝发明的,到了禹时期,一个叫万年的人改编成了“万年历”,又俗称“夏历”。夏历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月亮为太阴,故谓之太阴历,简称为阴历。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需要二十七点三二天,但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变化周期,是要滞后于月球公转周期的,月相周期为二十九点五三天,这也是阴历中定义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的原因。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阴历也称农历。
大家也都知道,阴历“十五”的月亮是圆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阴历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所谓“朔月”,指的就是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时我们所看到的月相的这一天;所谓“望月”,指的就是满月,这一天也就是阴历的每月十五。初七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三是下弦月等等,这对于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
国际通用的历法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为周期,谓之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全球公用,故亦称为公历。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在太阳引力的控制下,我们的地球以每秒二十九点七九公里的速度,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绕着太阳公转。走完大约十亿公里的一圈路程要花三百六十五天又六小时。这就是公历的一年。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同时,自身也在不停地旋转着,这种旋转运动就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二十三时五十六分四秒。旋转一周就是一天,约等于二十四小时。
中国的阴历之所以可以和世界通用的公历并用,是因为阴历的制定除了考虑月亮的因素之外,还考虑到了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阴历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因而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阴历是结合回归年的特点和月相的变化来制定的,阴历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直到现在中国的农民仍是按照阴历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田间的耕作的,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这就是虽然公历已经普及,但是日历上仍然能够看到农历的原因。
阴历正月初一传说是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后来被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为“元旦”。追溯到过去,会发现,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旦,明也。”意思就是指阳气逐渐升腾,万物开始复苏。《易经》称:“元亨利贞,讲的是一切事物的开端总是充满着希望。”《易经》中一阳始生的复卦亦称:“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观今之疫情,有如日月星辰之运行,往复循环,阳盛必阴。元旦已过,天地间浩然正气必会欣欣向荣,疫情阴霾也将一扫而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