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世间》
□卢桑
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在过去一年的电视荧屏上大大地火了一把,家喻户晓,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里面看到了真实的历史,似曾相识的生活轨迹,难以释怀。因为疫情,我天天宅在家里,基本上与电视为伴。《人世间》我前后看了两遍,与剧中的人物同悲喜、共感慨,颇有些心得体会。
故事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主线,以东北工业基地为背景,描写了众多鲜活的人物与命运,有省长、政法委书记,大多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亲情友情,很真实、很亲切、很感人,尤其与我差不多的同辈人,许多场景都亲身经历过。许多人物都似曾相识过。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因写诗悼念敬爱的周总理而受到迫害,因做点小生意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而被判刑。知识青年通过恢复高考而改变命运,生活在最底层的郑娟一家的命运与合情合理的改变。国营兵工厂的转制带来的阵痛,普通老百姓因下岗而不得不自谋生路,正直的知识分子为了分房不得不求人,上门送礼的无奈……这一幕幕都源于生活,相当真实,令人信服。
周家的老三周秉昆,看似是三个孩子中最没出息的,读书成绩也不好,哥哥去了兵团,姐姐去了贵州,就他一个人留在家里,与母亲为伴。他正善良,为人讲义气,对朋友热心相助。他接触郑娟出于偶然,可他的人品最终感动了郑娟。他也不嫌弃郑娟与人结过婚,还有个孩子,虽然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但他非郑娟不娶,最终郑娟成了他们周家最不可少的好媳妇。历经坎坷,他俩终于不离不弃,相伴到老。
周家的老大周秉义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成了一名国家干部,他不甘机关寂寞,到问题重重的兵工厂当了一把手,与工人打成一片,不辞辛劳远赴乌克兰购进一艘巡洋舰,让兵工厂起死回生。为了投资,他陪酒,硬是把自己喝进了医院;回老家吉春当市委书记后,关心百姓疾苦,下大决心,力排众议,终于完成了“光字片”老大难的折迁,让大家搬进了新居。他不为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样的好干部,现实生活中少见。
《人世间》里还有一位人物刻画得很好,他叫骆士宾,年轻时犯过错,与郑娟生的儿子后来成了周秉昆的儿子。他不是个坏人,在郑娟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每月托周秉昆捎给郑娟三十五块钱。在那个年代,那就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他因“投机倒把”被关了几年,出来后南下深圳创业,后来事业有成,成了一个富翁。他希望自己的家产后继有人。他与郑娟、周秉昆商量,想让儿子出国留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他对郑娟、周秉昆没有丝毫恶意,就是想让儿子接他的班。可是,老天作弄人,最后他儿子在美国读书不幸遇难,他也因悲伤过度,与周秉昆争吵打架,不慎摔伤而去世。周秉昆也为此坐了九年牢。两个人都让人同情,而人世间,生活中就是充满了坎坷与磨难。
剧中还有一个诗人冯化成。当初落难时,周家的老二周蓉因为崇拜他,只身离家远赴贵州贫困山区去陪伴他。与他一起同甘共苦,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对平反回到北京后的工作、生活并不如意,夫妻间常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自命清高的他一念之差,竟与周蓉离婚,跟另一个同样崇拜他的女诗人一起去了法国,结局可想而知。到法国以后没多久,他就一个人回来了,没脸见原来的老婆与女儿,最终到贵州他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出家当了和尚,可悲又可怜。倒是周蓉与原来的初恋张晓光修成了正果,走到了一起。
《人世间》里让人动情,难忘的故事与人物太多了,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详述了。她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一个缩影,可以引发我等老一辈人的许多回忆与思考,比当年的《渴望》更打动人,更值得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