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国考
陈卫星
看到一则消息,印度今年共有九十七万人报名国考,录取人数是七百十二人。让我突然想起我国古代的国考,即科举。
我国的国考最早可以从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候采用的是“乡里选士”,春秋战国时期提倡“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汉代推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这些就是隋代以前采用的官吏选拔制度。虽也有征辟,察举,核心是官位继承制下的任人唯亲,举贤只是个噱头。
真正的国考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唐朝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宋英宗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的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了一千两百余年。
科举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状元”一词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进士若能进翰林院那就更能入阁拜相,简直是凤毛麟角了。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四十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诵,加上历代对这些典籍的解释,进士们大都是满腹经纶,难怪皇帝都喜欢让女儿嫁给状元郎。再想想范进只是中个举人都已发疯,不知道中个进士又该如何。
历史上最有名的科举考试当属北宋嘉佑二年(1057)这科,出卷人是宋仁宗,主考官是欧阳修,阅卷官梅尧臣,参加这一年的科举考试的生员总共有四十万人,最终登上皇榜进士及第的三百八十八人,上榜率不及千分之一,比现在高考进入“985高校”的比例还要低很多。榜中状元是章衡,大咖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章惇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宋朝政坛和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在《宋史》中有传的就达二十四人,真牛。章衡考中状元不久就来咱湖州了,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他为人耿介,很有官声。苏轼修苏堤也是他的建议,还顺带捐钱捐船,也算功德一件。
从隋开始科举到清代,中国历史上共产生过六百四十九位状元。湖州从宋代开始就盛产状元,湖州历代的状元共有十八名,其中宋代七人,明代两人,清代九人。湖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绝不是徒有虚名。
科举考试后来引入了八股文,限制了文人的思想,又加上西方科学的发展进步,而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最终被新的考试选才制度所替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但科举国考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还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