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说
□陈卫星
晨起,天大雾。忆昨夜所临王右军《得示帖》,全文如下:“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帖中雾字写得极粗且大,密不透风,极有意味。兴之所致,便以雾作文。
古人称雾为霄或雯。霄中“肖”意为“变小变细”,“雨”和“肖”联合表示“雨滴变小变细”,云是高空的雾,雾是地面的云。雯中“文”指“纹样”“图案”,“雨”指云团,“雨”和“文”联合起来表示“具有复杂花色纹样的云团”。又解为美丽的云。雾还有很多唯美的别称,彩晕、层岚、澄岚、春霭等皆是。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朱熹《题囊山寺》:“云海近苍茫,层岚拥深翠。”方文《庐山诗·五乳寺》:“岁久迹泯灭,此地空澄岚。”陆龟蒙《酬袭美见寄海蟹》:“骨清犹似含春霭,沫白还疑带海霜。”
国人皆知重庆是名符其实的“雾都”,全年一百零四天有雾,璧山区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两百零四天,堪称“世界之最”。北京雾天也很多,但重庆的雾大部分是水蒸气,而北京则大部分是雾霾天,两者大相径庭。
小时候看过电影《雾都茫茫》,是部谍战片,故而对雾和重庆都有根深蒂固的印记。登过泰山,黄山等名川大山之后方知云雾缭绕在身边的朦胧之美。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张若虚的“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样描绘云雾的美妙诗文无不令人窒息。
东方绘画审美取法与西方不同,西方写“实”。东方写“虚”,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是也,会用水者为高。雾中景色,一片模糊,要在模糊中用淡墨勾出物体,近处稍深,远处更淡。不用浓墨,浓则失雾之意。而一片淡墨,易失于平。所以只有在笔迹的点线上求其不平。如近处山石用大墨块,近树用粗笔,远树用细笔,加以繁简、疏密、虚实的穿插,同样可以做到不平。书法亦如此,尤其是草书之线条,得有水墨酣畅淋漓之气,方得龙蛇飞动之趣。
赵孟頫曾说过“吴兴山水清远”,因吴兴多雨,水雾之气佳妙之所在也。故双休日置身于云雾蒸腾的云巢山中,择一茅庐写写字看看书,顺便听听梁雁翎的歌曲《像雾像雨又像风》,非佳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