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
□陈卫星
民间有烧香的习俗。
“香”字在篆书中由“黍”和“甘”构成,本义指谷类成熟后的芳香气。隶书上部把“黍”简化为“禾”;下部改“甘”为“日”。本义就看不清了。古人最初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奉献给神明,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诗经·大雅·生民》:“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可见周时已烧香蒿、脂、牲体用以祭祀。
香用作为化妆品则载于《中华古今注》,书中提及“胭脂起于纣”,又云,“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美玉有容,德感仙人,肖史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云丹,传以笛曲终而上升”,可见脂粉一类产品早在三代已使用。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
以香烟祭神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脂等。周文王时始以升烟祭天,作“禋”或“禋祀”。具体祭法为:将牲体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烧香后来演化为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唐寒山《诗》:“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同时,宗教信徒们认为烟在升腾中可通仙境,烟是神与人沟通的桥梁,所以善男信女们热衷于烧香也无可厚非。现时很多人喜欢手抄《心经》。落款时经常看看:某某沐手焚香恭书,此亦诚敬也。至于烧高香那就是别有用心之人敛财而已,大可不必附庸其行。
文人墨客燃香则大多为取其香气或清雅而已。杜牧《送容州中丞赴镇》:“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苏轼《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陆游《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
近日,我临习米芾行书。因见帖中“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句,感其元日犹勤于课书,故作此小文,也算奉呈心香一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