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杂议
陈卫星
最近网络上流传某女博士在央视节目中对唐代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中的文字进行解读,她认为“刾”是错字。其实稍微有点临摹古碑帖实践的学书者都会临习到此字,因为刺(刾)史这两个字在古代碑帖中经常出现。女博士作为专业人士尚犯此种错误,老百姓无从鉴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里我就来简单地谈谈汉字的演变。
汉字经历过篆隶草楷行的发展演变,篆书是古文字的统称。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诸侯割据,各有各的货币计量语言等,文字长的扁的粗的细的五花八门,齐楚燕晋那是百花齐放,风格迥异。秦臣相李斯以秦篆为基础,采六国文字之长加以改进为小篆,并刻在石碑之上,通行于天下。小篆的基本笔画只有直线条和弧线条,没有折笔,到了汉代有了折笔画,这个叫隶变,再把横画尾部加以波挑修饰便产生了隶书。隶书以及草书在民间的大量使用,在东汉时已经很少有人能熟练地使用篆书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代许慎对每个汉字的篆书写法进行了音义溯源,字典类著作《说文解字》面世。
《说文解字》这本书对我们汉字的发展演变意义重大。书中详细列举了汉字产生的六种途径,即: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例字上、下。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例字日、月。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例字江、河。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例字武、信。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例字考、老。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例字令、长。
现如今我们平时书写以楷书、行书较多。楷书字形演化过程中,很多字是从草书和隶书中继承下来的,由于草书和隶书发展源头路径不一,加上演化中有笔画的减省和增繁,更由于表达本义的字的转注假借,很多字在发展过程中就有一字多义和一义多字现象的发生,现代汉语中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讲的就是这个理。“刾”与“刺”就是异体字,同样的,“畄”与“留”、“雞”与“鷄”也是,不胜枚举。明清的书家特别喜欢标榜,专门找那些异体字或废弃不用写入书法作品中,也算一道风景。
新中国成立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鉴于扫盲需要,对文字进行了简化,许多字简单划归成一个字,比如“干幹乾”简化为“干”,“髪發”简化为“发”,导致很多学子都不能无障碍阅读古籍,时至今日有“德云社”与“徳云社”之争,方会闹出“九球天後(後应为后)”的笑话。
人皆笑话女博士学艺不精,我倒有几分同情,毕竟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啊!听说甲骨文尚有很多字尚未能解读,国家悬赏几十万每字求解,我辈书人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