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www.hzhjmb.com
爆竹的由来
当前位置:首页 - 物友报 - 2010年第12期 - 第四版 - 爆竹的由来
爆竹的由来
 
第四版  加入时间:2010-12-30 08:35:02     点击:1610

爆竹的由来

 

□沈永良

 

小时候,每到除夕夜,必能听到爆竹的轰响。随之也有了新衣服穿,还能拿到压岁钱,那种喜悦的心情,那种过年的气氛,想着都让人陶醉。

如今,除了元旦、除夕、正月十五等外,遇到喜庆之事,像儿女婚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店铺开业,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吉利。鞭炮声充满寰宇,带有普天同庆的味道。那么,燃放鞭炮从何时开始,鞭炮又是由谁发明的呢?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代以后的事。从《诗经·小雅·庭燎》中,我们可读到这样的诗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燃放爆竹的习俗。古书《周礼》就记载了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在汉代,每年正月初一都要燃放爆竹,目的是为了驱鬼辟邪。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魈怕爆竹,民间便将山魈演变成一个叫的怪物,年年从海里爬上岸来害人,后来它被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因此,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驱邪,就渐成一种习俗。

最早的爆竹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被称作爆竿。唐诗人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随着纸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加上炼丹家逐渐发现硝、硫磺与炭是易燃物质。药王孙思邈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火药用于爆竹也就逐渐开始,最初是将火药装入竹筒里燃放,后改进为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名为爆张爆仗。随着爆竹的诞生,烟花也出炉了。宋代,不仅纸制爆仗兴盛,烟花也成为节日必需之物。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道: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南宋宋孝宗时,元宵节夜晚在宫中一次要放烟火百余架。到明代,藩王、权贵之家,节日也以放烟火来争奇斗胜,促使爆竹烟花规模、花样不断翻新。

有着悠久历史的烟花爆竹,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今,烟花爆竹已遍布了全世界,燃放烟花爆竹还是和平与发展的象征。

 

上一条:流光飞舞
下一条:阳朔世外桃源记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查看评论(0)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湖州市物资化建民爆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红丰路1633号  
电话:0572-2023915   传真:0572-2038754   信箱:hzhjmb@sina.com  浙ICP备08017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