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岳麓书院
□杨柳依依
去岳麓书院之前,对于岳麓书院的了解只限于看过的一本叫《中国古代书院》的书,勉强知道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岳麓山下,在重檐飞角的爱晚亭傍,一处古朴、幽静的地方,为一座屋宇宏大,式样典雅的古建筑。大院的院墙上布满暗深色的苔痕,院中天井里种植的古根盘缠,老态龙种的枫树,那门柱,那扁额上剥落而有些模糊的字迹,足以说明这座建筑经历了漫长岁月。
景区大门口上的一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前来听讲:一时间“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在岳麓书院的历史馆里,讲述了从这里教出许多著名学子,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了很大的努力,因为这些被岳麓书院教出的著名学子,才使得岳麓书院变得远近闻名,人人皆知。站在深秋岳麓书院中,院中的枫叶变红了,薄薄的枫叶在太阳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红艳,想象着一千年前文人在这里学习时的情境,有着一股催人向前奋进的力量,在任何时代,书院都彰显着一种文化与文明的进步。
走近岳麓书院,让我想象无限,让我感慨无限。此次之行,必定为我今后的生活增添浓重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