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淡的年味
□郑思翰
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这天,大家就为过年忙起来,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等等,直到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老少围坐一桌,在吃过丰盛的年夜饭之后伴着春晚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和爷爷奶奶一起做鱼圆子、肉圆子、炸爆鱼、腌猪肉,准备年货;和小伙伴们放鞭炮、拿红包,享受着孩子独有的无忧无虑和天真。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变化,孩童时代的年味逐渐消失了,过年的习俗也一切从简了。每年准备的年货也越来越少,把年夜饭放在酒店里吃是越来越多。饭后一起看“春晚”的人也不多了,多数人拿着手机准备抢红包。似乎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冲淡了过年的气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出台的烟花爆竹的禁放令,“年味”几乎越来越淡了。春节放鞭炮早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一部分,大年三十若听不见震耳的爆竹声,看不到绚丽的烟花,这个“年”总感觉少了一丝味道。现在的孩子也许永远体会不到以往过年的那种热闹氛围,那浓浓的年味。无法断其好坏,只能说是传统习俗和社会现状的摩擦。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一些新的文化产生,有些传统习俗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将它忘记,毕竟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颇为珍贵。也许如今的春节期间放鞭炮有些“过时”了,但年味尚存,团圆才是过年最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