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哥哥”牺牲在宜兴
——《柳堡的故事》之外的故事
□周顺荣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南京青春文学院开班招生,我报名参加业余函授自学。在发给的一本教材上,我读到部队作家石言提及的关于《柳堡的故事》之外的一段故事,不禁令人掩面感慨。现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柳堡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十八岁的哥哥”和“小英莲”那美好的形象,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然而,两位主人公在生活中的原型却鲜为人知。
《柳堡的故事》原是部队作家石言于1950年发表的小说,后与黄宗江合作改编成同名电影。抗战时期,石言在团里任小报编辑。有一天,石言到一个连队去采访,离开时一位副班长出来相送。走了一段又一段路,那位副班长欲言又止,好像藏着啥心事。石言好奇地问其竟究,副班长终于开口,他悄悄关照石言千万不能告诉指导员,石言点头承诺。
原来,在柳堡村休整时,那位副班长认识了当地一位漂亮的姑娘。部队离开时他曾想开小差到地方去。因为地方上需要他去当民兵大队长,还可以结婚。但那时擅自离队是很耻辱的事,况且他还是一位共产党员。石言问他,是不是已与那位姑娘说定了,他回答说,说不定哪一天在战场上吃颗“花生米”报销了,岂不害了人家。当时听到这些,石言并不感动,认为才18岁就谈这种事,真是天真。就在抗战胜利前夕,那位副班长在解放宜兴丁山(毗邻我市长兴西面)的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了,牺牲时还不到19岁。
光阴荏苒。解放后,石言因病在上海某医院住院期间,一位老战友去了柳堡回来看望他,顺便提起了柳堡的那位姑娘,老战友说不知道她到什么地方去了。
其实,石言也有共鸣之处。战争年代,他所在部队休整的那个村子里也有一位漂亮姑娘,与石言关系很好,可她没有文化。石言想,像她这样的人如有文化招入部队文工团,该多好!
这些素材深深地触动着石言的艺术细胞和创作灵感。于是,他通过丰富的联想并找出战争中的生活积累,以及巧妙构思,奋笔创作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