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经典老电影
□卢桑
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历久弥新。这些日子每天晚上很晚才睡觉,目的是为了欣赏一部部经典的老电影。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一大批优秀的境外影片被引进到国内,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有些已成为经典,看后让人回味无穷。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重新看一遍,还是那么亲切,沉浸在影片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中。央视CCTV—6电影频道自11月12日起,精选40部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每晚播出一部,让大家重温往日情怀,此举受到了我辈老年人的由衷喜欢。
我粗粗地看了一下此次重播的电影名单,不妨在此罗列一下:《茜茜公主》《佐罗》《尼罗河上的惨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巴黎圣母院》《卡桑德拉大桥》《真实的谎言》《望乡》《老枪》《桥》……这些电影上了年纪的人一定都熟悉,且看过,真的可以称得上经典,无论是剧情、编导、演员、摄影、音乐都堪称一流。看这些经典电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他是各种文化的佼佼者。电影、戏曲、小说、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出类拔萃,众所公认,能经久流传下去的就成了经典。现在有了电视,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又有了电视连续剧,一本片子可以拍几十集。但几十年前,电影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小时候,看电影是老老小小最喜爱的文艺享受,一部新电影上映,总要先睹为快,谁也不肯落下。国产电影中也有许多经典,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上甘岭》《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甲午海战》《刘三姐》等等,不仅好看,还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其他领域的经典,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
还是回到电影的话题中来,如今的电影院多了,上映的影片也多了,国内国外新片层出不穷,偶尔也去看过几部,都是几十元一张的门票。虽然色彩很好,场面也很大,加上高科技制作,令人眼花缭乱,但看过以后,大多数没留下什么印象。相比之下,以前是一角二分钱看一场电影,每次都觉得很好看,很有收获,能记在心里,过去国内的几家电影制片厂,如“上影”“北影”“长春”“八一”“西安”,每年都要拍摄十多部电影,都是精心选材,精心拍摄。虽然数量不多,但每部电影都有全国亿万观众,影响深远,根本不用考虑什么上座率。上海电影译制厂引进的国外影片,也都是精品、经典,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据说现在相当一部分影片连投资成本都收不回来,可见观众少得可怜,更别说让人记忆深刻了。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连续剧成了电视的主角,大部分观众,尤其是老年人,每天晚上就是看电视连续剧打发时间,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也越拍越长,三四十集是短的,有的拍成六七十集。有些电视剧也拍得不错,能吸引观众,一集一集地看下去,吊吊胃口,但相当一部分电视剧是粗制滥造,实在没多大意思,情节雷同、虚假,没了观众。电视连续剧越拍越长是为了多卖点钱,让电视台多赚些广告费,也情有可原。而电影要在1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一个个故事,出现许多高潮和难忘的情节,其制作要求是电视剧所不能比拟的。我相信大多数的观众都爱看电影,更爱看精心制作、能成为经典的电影。
怀念过去,并不是否定今天。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电视里能看的东西丰富多彩,任你选择。我这篇拙文也只有老年朋友才有可能得到共鸣。现在的年轻人,包括一些老年朋友空下来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上网,或者看微信、发朋友圈。电影这一传统的文化形式,如今还有多大市场,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作为老一辈的人,从小到大,电影对我们的影响极大,并伴随着我们成长,这也许是我喜欢经典电影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