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丹阳湖
□张玲玲
4月7日,我与30多人从杭州出发,开始了我重返安徽当涂县丹阳湖军垦农场的活动。路上,车窗外的美丽风景闪视而过,但我的思绪已经飞向了远方……
1970年8月,我被分到当涂县丹阳湖军垦农场某部队学一连,共有学生150人,其中两个男排,一个女排,排长以上领导为军人。学生连分别来自31所大学,到这里接受部队化管理。
农场方圆20平方公里,一望无际的田地被划成70亩一个圩,周围不见一个农民。我们三个排分住在三间草房,外加一间储藏室。每间草房门口一口水井,水是黄的。
在农场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种值水稻、护堤、建造营房等。劳动是极其艰苦的。一圩70亩的稻田里,没有拖拉机、没有耕牛,全靠人力来翻土耕地。同学们大多在城市里长大,很少干农活。但男同学们三五人一组,人代牛耙,喊着口号使劲往前拉,硬是把泥土翻了个遍。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耘田,头上太阳晒,脚下泥水烫。我们下田双脚陷入泥水中,没到了膝盖,每往前迈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没有多久,很多同学就中暑了。排长只好下令收工,等天凉下来再干。于是,田埂上有半人高的黄豆棵成了我们能避阳的唯一地方。
丹阳湖在春夏季,湖水充盈,清澈见底,但到了冬春时,由于上游的淤泥堵塞,湖水干涸,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加固大堤。我们把湖底的泥巴挑到堤坡上夯实,然后再用石块铺上去。石块是去几公里外的采石场挑来的,不管男女同学,大个子小个子,人人都想在箩筐里多装一块石头……一天下来,肩膀都磨破了,血和衣服粘在一起。但第二天还得挑,大家咬咬牙,垫块毛巾又上路了。
农场实行部队化管理,少不了军训、拉练等。军训如扔真手榴弹,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的,我有幸被选中,确实过了一把瘾。军训中的夜行军很厉害,有时候白天累得不行,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突然哨声响起,排长又在门口大喊。大家在黑暗中胡乱穿好衣服,打上背包,连滚带爬下床。集合点名后,队伍就开始小跑出发。在途中,我感觉背上的棉被不听指挥,原来是背包绳子松了,又不能停下来重新捆绑,只好把棉被挪到胸前,抱着跑。经过这次教训,有两床被子的同学就把其中一个事先打好背包放着,夜行军时就带上这个背包。当然这是偷偷的,不能让领导知道。
为了配合学习、宣传的需要,连队组织了报道组和演唱组。我参加了演唱组,在休息时间去田头和附近的农村宣传,虽然辛苦,却很开心,有时还可以享受到一顿美味的农家餐……
几个小时后,车子进入了农场,沿途看到了农场欣欣向荣,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好景象,金灿灿的油菜花镶嵌在绿油油的田野上,十分漂亮。池塘里的鹅鸭悠然徜徉,休闲自得。我们当年流血流汗,艰苦修筑加固的大堤,特别地亲热与兴奋。如今这道大堤经过多次整固,经受住了历年的特大洪水的考验,如一道铜墙铁壁,巍然屹立在丹阳湖畔。
在部队一位协理员的接待下,我们参观了农场,目睹了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温了“不怕苦、敢拼搏,勇争先,创一流”的丹农精神。我们也留下了“丹阳湖某部队学一连战友重返丹阳湖”的墨迹。
光阴似箭,47年前,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回首激情燃烧的曾经岁月,我心里涌现出无限的感慨和欣慰。因为在这里,练就了我们不怕艰难困苦的品质,也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奉献青春的见证。
(作者系原市物资局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