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
□卢桑
国庆假期,当年参军时连队的老领导不远千里,专程来湖州看望曾经一起生活,摸爬滚打过的战友。四十多年过去了,战友的情谊还是那么浓浓的。见到老领导的那一刻,在部队的许多往事一下子那么清晰地涌上心头。
我是1968年参军入伍,成了第27野战军的一名战士。走出学校,穿上军装,人生的道路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对自己也是一个全新的转变与考验。一开始还真挺不适应的。因为是野战军又是战备部队,一丝不苟的军人生活要求很严,清晨起床号一响,十分钟就必须穿好衣服打好背包到操场训练,夜晚要站岗放哨,一个半小时一班岗,轮到你这一个晚上就睡不好觉了。新兵最怕的是半夜三更的紧急集合,一切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的训练,扛着武器急行军,爬山涉水,实弹射击。老领导也是个学生兵出身,我参军时,他是我们的排长。排长没有单独的宿舍,吃住都和我们战士一起。他亲切近人,像老大哥一样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如何又快又好打背包。晚上睡觉时衣服应怎么放,早上起床穿衣服又快又方便。出操时怎样站队又快又齐,正步走时手脚的姿势怎么摆……
现今的战友,当年在部队里是一起参加入伍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兵在外,免不了会思念家乡,看见老乡就会觉得格外亲切。说起家乡话,聊起家乡事,那个高兴劲没法说。虽然来自不同的乡镇,原本互不相识,来到了部队这个大家庭,就好像成了最亲切的“自家人”。排长就是对我们说,要正确看待老乡,克服狭隘的“老乡观念”,全排全连战友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才能搞好连队的工作,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老排长是这样做的,对排里的战士一视同仁。他经常用毛泽东的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教育大家。私下里,因为我也是个学生兵,我们的共同语言就多一些,聊起来也会更投缘些。我能感觉到他对我也更关心些。后来,他还是我入党介绍人。
一年过去了,老兵退伍,新兵来队。我们也成了老兵,排长已升为连长指导员。我也调到了连部担任文书职务,和老领导接触的时间更多了。连部文书主要的工作是枪械管理、战士档案管理、上级文件的处理和一些文字工作。工作相对轻松,我也能胜任。1969年,时局变化,中央军委一号命令,把我们27军从江南调到了河北张家口驻防中蒙边境,进入战备状态。我们连就驻扎在张家口南部一个小村庄,战士们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村委会办公室成了我们的连部所在地。时值冬季,北方的寒冷,又加上北方农村的条件简陋,虽然每个战士都配发了“四皮”(皮大衣、皮帽子、皮鞋、皮手套),房子里也有火炉,但零下40多度的严寒对住惯了江南的战士还真是一场考验。基本的伙食就是老百姓储存在地窖里的大白菜、土豆和茄子,难得吃点肉要上张家口去买。虽然条件艰苦,全连战士刻苦训练,准备打仗的情绪高涨。连长指导员和大家同甘共苦,战友们也更加团结友爱。官兵一致,驻守在祖国的北疆。那年国庆节,接到上级命令,随时准备出发,全连官兵整顿行装,坐在背包上直到天明……
战友们当年在一起经历过的艰苦磨练是难以忘怀的,非常时期结下的非常友情是弥足珍贵的。现今回想起来,人的一生经历中,能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一下,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老领导来湖州和当年的战友聚在一起,虽然都是60多岁的老头了,复员转业后的岗位、经历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大家都曾经是战友。战友的情谊,是最纯洁的,最难能可贵的。战友之间,没有金钱利益关系,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私欲杂念。唯有友情,大家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战斗友情,这种友情,战友们都会永远珍藏在心,永远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