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非同寻常的紧急集合
□周顺荣
在部队当兵的几年里,虽然是老兵了,但最让我担惊受怕的除了队列训练科目外就是紧急集合了,因为搞突然袭击,所以经常提心吊胆过日子。
平日里大家保持着“时刻准备着”的心态,精神绷得紧紧的。白天遇着紧急集合倒还能挺得过去,可是晚上,尤其是深夜,20来岁的小伙子正是贪睡的时候。特别是寒冬腊月的深夜,躺在暖暖的被窝里做着香甜的美梦,突然被急促的哨声惊醒,你想有多难受!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声后,战士们在紧张的气氛里摸着黑稀里糊涂却又动作迅速地叠棉被、打背包,连同水壶、毛巾、雨衣、茶缸、防毒面具,还有那杆七八斤重的枪支(轻机枪还要重一些)和弹药,该带的一样不少统统都背挂在肩上,5分钟内大家到室外列队集合整装后跑步向夜幕中冲奔而去。
有一次我遇到的紧急集合却是非同寻常,那是在1980年五六月间。这天下午天气阴沉,我们睡好午觉正在做着外出训练的准备,突然传来急促的紧急集合的哨声。副连长在大声叫嚷道:“各排赶快准备好铁锹、洋镐,多带几条粗麻绳,绳子要结实要长一些,10分钟后出发,执行紧急任务!”
我们连是炮兵连,每个班一门炮,每门炮配备了铁锹洋镐等工具,那是训练或实战中构筑工事用的,而近在咫尺的步兵连就没有那么多的铁家伙。大家手里拿着工具很快集合在操场上,心里在纳闷着:这次紧急集合不知要去什么地方执行什么紧急任务!
随着副连长一声“跑步前进”的口令,大家“哗啦啦”地立马出发了。赶到了目的地、离连队两三公里远的叫作“四平”的地方,在一条小道上,看到一辆满载着砂子的军车滚落到了山坡底下,车头与车厢已经分离,砂子铺洒在当地农民的蔬菜地上。副连长大声要求大家在坡地中间,从下往上用工具开挖出一条大约35度斜角的新的道路,以便大家用绳索将军车和车厢分别拖拉上来。
战士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战斗。经过两个小时的挥汗奋战,一条可以拖拉军车的便道被开挖出来了。我们几个个头稍高的战士走到坡底爬上车厢,将麻绳的一头捆系在车厢上,一头甩给下边接应的战士,下来后与大家齐心协力使劲拉绳索。随着几声“一、二、三”的呐喊声,倾斜在一旁的车厢被慢慢翻转过来。有一位战士走到车厢边想看个究竟,突然他惊讶地大喊一声“不好了,出事啦”,顷刻脸色煞白。
我们惊讶地冲到坡底,发现砂子中有一位脸朝地、背朝天、身穿红色短袖的男者,已经死了。再走近观察发现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半边脸和耳朵已经发紫。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询问军车驾驶员(也是当兵的),他才恍然大悟起来。根据工作安排,当天他驾驶着军车到四平海边装运砂子。在返回的路上遇见一位穿红色短袖的小伙子要求搭乘便车,因为车子载满黄沙很是吃重,载客也不安全,驾驶员当时就婉言拒绝。至于那位小伙子怎么会在砂子里,驾驶员也很是纳闷。
后来他猛然猜想到,可能是小伙子在运砂车爬坡减速时乘机扒车翻入车厢内,借此搭乘便车的。这真是应验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那句话,不知那位驾驶员开车时思想不集中还是车技不过关,正常行驶的车子在小道上突然翻下坡底,而那位偷偷爬车的青年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不明不白地送掉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在抢救现场,大家默不作声感到很惋惜。我们将那位红衣青年的身躯翻将过来,又手忙脚乱拉手抬脚地将他从砂堆里拉了出来,抬上路面交与闻讯赶来的部队和地方的同志去处理。
待到将车头和车厢先后拉上了公路上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大家一身泥一身汗地回到连队。虽然到了吃晚饭时间,而且在抢险时消耗了不少体力,但一想起那位红衣青年趴在沙堆里的情景,大家好像都没有了胃口。
|